资讯 《鬼灭之刃》:工业作品的普世诚意
首页 资讯 《鬼灭之刃》:工业作品的普世诚意

《鬼灭之刃》:工业作品的普世诚意


怕提早下线,就抓紧看了电影鬼灭之刃:无限城篇》。

对我这样的中年人来说,《鬼灭之刃》太新,谈不上什么情怀,远不像《龙珠》《火影》那样有爷青回式的泪目。看漫画时,也感觉这部作品算不得“伟大”,情节简单到让人发指,主角炭治郎的妹妹祢豆子被鬼咬了,变成了鬼。炭治郎带着祢豆子,跟着鬼杀队一路杀鬼。正邪两派分明,一路升级打怪的热血漫,没什么太大新意。跟早年的三巨头、几大民工漫相比,《鬼灭之刃》算不上出类拔萃,用我这个老登的视角,不过是山中无老虎的幸运儿。

但《鬼灭之刃》的电影版却一再创造奇迹,上一部票房超越了《千与千寻》,这一部在中国上映,前三天票房就突破3亿元,截至今天全球票房已经接近8亿美元。

《无限城篇》第一部也谈不上什么剧情,就是主角团(炭治郎和“柱”)分别跟高阶的鬼(上弦)分别打,三场打斗再带着回忆闪回。基本上就是“打-回忆-打-死了-再回忆”的循环模式。从情节上,对没看过前作的观众极其不友好,但在具体表现中,我看到的是这个系列在漫画、动画、电影、音乐方面,作为工业作品的普世诚意。

之所以称其为“工业作品”,首先是赞叹于《鬼灭之刃》的工业化水平200+的原画师,300+的技术人员,680+3D 镜头,单帧渲染最长 17 小时,70首原创配乐,主要技术指标跟《哪吒2》相比各有千秋。但日本有更加成熟的动漫工业化体系,动漫电影的制作周期比《哪吒2》更短,加上“三部曲”的企划,可以保障制作“一以贯之”的稳定持续产出。

我愿意把《鬼灭之刃》这样的动漫称为作品而非产品,是因为在保持工业化生产的同时,《鬼灭之刃》仍然愿意在人物塑造上“浪费”笔墨,无论主角团还是反派,几乎给了每个人足够的回忆时间,以及愿意变成“鬼”的理由。在这样的奇幻作品中,观众能收获故事。虽然主角团的故事常常雷同,基本上都是亲人被鬼杀了,为报仇而走上杀鬼的道路。可是电影给了“反派”同样的表现空间,甚至在这部片子里,最动人的却是反派猗窝座。

猗窝座变成鬼之前,是个穷苦的孩子,为了给父亲治病而屡次盗窃,最终父亲自尽。在走投无路的时候,素流的师父收留了他,让他照顾自己生病的女儿恋雪、教他拳法。猗窝座跟恋雪马上要成亲,开启新生活之际,师父和未婚妻又惨遭杀害。悲愤之下陷入疯狂,如恶鬼般杀尽仇人,也堕入鬼王无惨的圈套。这部电影最主要的一场战斗,就是主角在不断成长并激发猗窝座的美好回忆,最终,爱战胜了鬼的执念。

这就是我说的普世诚意。《鬼灭之刃》的动人之处,就在于他用简单的剧情,呈现出简单的人物情感,主打亲情的温暖。第一战蝴蝶忍是姐姐被杀,第二战善逸对决师兄上陆,怀念的是爷爷,第三战主角炭治郎自然少不了妹妹祢豆子,猗窝座则是回忆父亲、师父、未婚妻。虽然套路,但很普世。没有《千与千寻》中那么多隐喻,没有《哪吒》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反抗精神,没有《疯狂动物城》里种族与阶层的指涉。就是把朴素甚至有点套路的情感,直给到观众,再让视听效果围绕人物情感和观众爽感来展开。

因此,对我这样一个逐步回归视听保守主义的中年人来说,《鬼灭之刃》倒能克化得动。虽然我知道这算不得一流作品,但值得一看。在这个时代,我不太奢求别人或自己能“伟大”,老老实实回归朴素的情感,故事传统,音乐动听,打得够燃,已经不易。


本文由网络整理 ©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上一篇
9分神作!大卫•芬奇最具争议性的作品
下一篇
克里斯托弗・诺兰电影作品里的所有主角排名:从最差到最佳

评论

评论已关闭